第(2/3)页 白衣做这些是从战略上经营好山东根据地的基础,白衣还高度重视整训部队,要求严格教育,讲求实效。加强战士的射击、刺杀、投弹等作业以及夜战近战训练。 在新军的领导下,到山东抗击建虏胜利时,新军在山东发展到30万人,民兵60万人,控制了80余县。 山东至此,真正成为新军掌握下的重要战略基地,以精兵简政中整编骨干为基础,顾横向东北输送6万主力部队,成为这一时期,保持山东和东北斗争主动的重要力量基础。 面对建虏军对山东各个新军出没过的地方频繁“扫荡”“蚕食”的情况,白衣认为,如果仍然按照以往打仗的方法,将很难突破敌人的包围。因此,他提出了新的战术,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靠近敌人的军营边沿地区,而不是设置在军营的腹地。当敌人“扫荡”时,不是“敌进我退”“诱敌深入”,而是“敌进我进”。 在一次战斗中,建虏军对山东某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“扫荡”。白衣得知这个消息后,立即调整了兵力部署,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敌人军营的边沿地区。当敌人开始“扫荡”时,白衣命令部队采取“敌进我进”的战术,主动出击,打乱敌人的部署。 在战斗中,白衣亲临前线指挥作战。他带领部队绕过敌人的主力,深入到敌人后方,对敌人的补给线进行了攻击。敌人措手不及,被迫从“扫荡”中撤退,以应对白衣的威胁。 通过这次战役,白衣成功打破了敌人的“扫荡”,巩固了新大明在山东地区的地位。他的新型战术受到了将士们的热烈欢迎,也为后续的抗击建虏战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 兴天下报社的成员俞汝言也在突围的队伍中,他把这次突围写成文章《一场安静的战斗》刊登在了《兴天下》的报纸上。 “这次突围,未费一枪一弹,未损一兵一卒,便安全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。白衣神算指挥的这场安静的战斗,必将成为抗击建虏史上的典型范例,名扬天下……” 俞汝言事后在报纸上高度赞赏了白衣,也大大鼓舞了一直在苦苦坚持抗击建虏的其他地方义军,给了他们新的作战思路。 之后,白衣的新战术得到广泛应用,使斗争一步步推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,为新军在山东敌后战场赢得主动权,逐步转入反攻起了重要作用。 第(2/3)页